2021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在北京隆重举(2)
为顺应教育变革新趋势,准确把握技术赋能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,推动我国智能化教育研究和应用快速发展,12月16日,“AI+教育 共创共生”——2021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(2021 AIDE)在北京隆重举行。经教育部批准,本届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、中央电化教育馆、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,大会以线上+线下的形式呈现。
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主持开幕式
中央电化教育馆党委副书记李萍在致辞中表示,人类社会和网络空间、物理空间如何发展已现端倪,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,将催生新业态和新的精神增长点,也是未来各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。近年来,中央电化教育馆陆续推出了中小学人工智能系列课程,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素养框架,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也将在分论坛“NCET-AI教育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探索”上正式发布。
中国教育部原副部长、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在致欢迎辞中表示,中国教育在顺利实现“有学上”的基础上,正在加快构建满足人民“上好学”愿望的高质量教育体系。面对新的发展征程和目标,唯主动求变者进、唯改革创新者强、唯开放合作者赢。“我们要更加主动地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合作,深化智能教育协同创新,推动人工智能高端人才联合培养,强化知识产权保护,与各国一道共享智能教育发展红利。”
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教育与技能部部长、PISA项目发起人兼总监
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,清华大学前副校长、校务委员会副主任、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,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,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教育与技能部部长、PISA项目发起人兼总监Andreas Schleicher出席了主论坛并作报告。主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、秘书长王永利主持。
中国教育部原副部长、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致欢迎辞
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大会致辞中表示,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,是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和动力引擎。加快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的步伐,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,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、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效益差距、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。充分利用科技赋能,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,对于教师优化教学、创新教育方式、精准分析学情,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、减轻过重学业负担等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。
清华大学前副校长、校务委员会副主任、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作了题为《网络社会中自我认同的风险》的主题报告,谢教授提出:教育的根本任务是“自我认同”,以及帮助和指导人们回答“我是谁”的问题。而网络社会的兴起,特别是虚拟空间的出现,自我认同的实现机制将面临巨大的风险。报告中,他从自我认同这个具体问题入手,探讨了信息技术,包括人工智能、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影响,并提出从“分裂”与“冲突”到“联合”的设想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作主题报告
出席大会的还有来自教育行业的资深专家学者、管理人士和一线教育工作者,在线直播实时观看人次超1000万。
中国教育部原副部长、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在讲话中指出,随着需求和供给层面影响的叠加,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将不仅仅局限在技术层面,必将逐步深入到观念和制度层面,这是一场历时久、影响大的深层次变革。这需要我们首先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,既要变革,也要传承,始终坚守教育的本真。其次,把握好建设与使用的关系,人工智能硬件建设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人工智能技术真正应用到教育教学环节。此外,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两大核心要素,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,要牢牢把握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。
中国教育部原副部长、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讲话